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閱讀1現代都市地景(1)

現代都市地景
作者:Edward Relph
957-8440-53-7

一、              緒論
二、              回到未來:1890年代預測的二十世紀末地景
1.維多利亞時代的不公平
2.社會主義與新技術
3.愛德華‧貝勒米之公元2000年的波士頓
4.威廉‧莫里斯的未來英格蘭地景
5.真實的烏托邦
三、              建築的舊樣式與新形式1880-1930
1.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
2.古典復興末期的式微
3.又大又高:水晶宮與艾菲爾鐵塔
4.芝加哥早期的摩天大樓
5.1930年代的摩天大樓樣式
6.市中心的崛起
四、              現代城鎮規畫的發明1890-1940
1.現代城鎮規畫的前例
2.城市美化與整體規畫
3.田園城市
4.田園城市的地景
5.鄰里單元
6.雷特朋原則
7.土地分區
8.不切實際的理想城市規畫:光輝城市與無限城市
9.城鎮規劃發明的評論
五、              第一個機械時代的日常地景1900-1940
1.     公園道與快速道路
2.     機械化街道與市政地景
3.     早期的商業帶與大街的式微
4.     炫耀性的大眾消費
5.     煩人的科學管理
六、              建築的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1900-1940
1.     現代主義的根源
2.     機能未來主義
3.     插曲:第一次世界大戰
4.     包浩斯
5.     現代主義的住屋計畫
6.     柯比意
7.     密斯作品中的現代主義原則
8.     國際運動
七、              錯覺時代的地景1930迄今
1.     精密操縱與匿名專家
2.     新科技的視覺效果
3.     適應性、模仿性、不透明性、短暫性
4.     想像工程
5.     街道的超大機械與電眼
6.     核子主義
八、              隔離城市的規畫1945-1975
1.     標準化規畫程序與數字規畫
2.     清除式規畫與都市更新
3.     徒步區、廣場與地下街
4.     國家新鎮與公司新鎮
5.     公路設計與街道死亡
6.     如何辨識計畫性場所
九、              城市的公司化1945迄今
1.     公司化的宣言
2.     炫耀性管理的高塔
3.     李維城與公司郊區
4.     公司購物中心
5.     商業帶─從混亂競爭到電視道路
6.     公司化、規畫與建築
7.     商品化與魅力公司城市
十、              現代主義與晚現代主義的建築1945迄今
1.     密斯‧凡‧德羅與皮骨樣式
2.     柯比意與混凝土籠子
3.     平庸的現代主義與新蠻橫主義
4.     表現主義
5.     晚現代主義的建築
十一、    後現代主義的規劃與建築1970迄今
1.     舊再度變新
2.     商業與居住的上流化
3.     傳統規畫與保存
4.     後現代建築
5.     都市設計
6.     社區規劃
7.     二十世紀末的折衷主義
十二、    現代主義的城市地景與後現代主義的城鎮地景
1.     二十世紀城鎮地景的設計階段
2.     現代主義城市地景的品質
3.     後現代城鎮地景的品質
4.     未來地景: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
5.     結論:不統一的統一
參考書目
索引

    這本書於1998年出版,分為十二章,闡述1880年迄今城市外貌發展過程。從徒步或車窗外看到的地景(landscapes),作者沿著脈絡,將其分析歸納,將100年來都市發展攤開審視,城市與建築、技術發明、規畫、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第一章  影響二十世紀城市的歷史特殊性與造成相似的外貌有四個因素:建築、技術發明、規畫及社會發展。而對都市地景造成重大衝擊一是國際主義,二是大眾接受了二十世紀主流思想理的理性自覺。
    第二章  作者用烏托邦主義者切入,帶出19世紀末社會陰暗面與欣欣向榮的工業發展。

    貝勒米在1888年出版的《回顧》一書描寫了公元2000年的波士頓美好想像,「所有資本都被統和成代表整體人類社會的單一企業組合,國家以理性與慈悲為行事準則,每位國民都願意為了追求社會的共同利益而放棄個別慾望;這是一個完全就業社會,每個人首先擔任三年手工工作,根據個別能力,取得工業大軍中的職位,每個國民都可以獲得就業保障與公平收入。」這個井然有序的高效率社會,位在秩序完美的地景中:「好幾哩長的寬廣林蔭大道,兩側排列著精美的建築物,大部分的建築物並非連續的量體,而是配置在大小不等的院落之中……每一個單元都擁有綠蔭滿布的大型開放廣場……採用四邊都有高大柱子,且優雅建築樣式的宏偉公共建築物。」
    「這是一個乾淨與明亮的電力化環境,街道上到處都是樹木與噴泉,建築物以代表豐饒、效率以及工業的不同神祗雕像裝飾。這裡也沒有煙囪,所以沒有煙霧;也沒有監獄與火車,因為貨幣已經被信用卡通行系統取代,所以沒有銀行……」
    然而故事開始的前幾頁寫道:貧苦大眾像贏弱老馬一般,拖著笨重的馬車艱苦行走在陡峭且崎嶇不平的路途中。坐在馬車上舒適坐墊的則是社會中永遠的豪門鉅富,他們一面欣賞風景,一面聊到這些窮人因此得到多大好處。
    現實不單如此,隨著社會轉型邁入工業生產,人口湧入城市,城市問題叢生;包括環境髒亂、衛生不佳、疾病蔓延,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馬糞,36戶共用4間廁所,有的直接從二樓傾倒便溺,街道與後巷充滿了只有奴隸船艙才有的作嘔氣味,臉色慘白的嬰兒在酷熱難聞的環境中掙扎求生……而這些狀況卻普遍存在維多利亞時代城市各個角落。
    同時間1870年白熾燈泡出現,6年後的費城博覽會首次公開展式電話,1880年結束前,美國某些城市已經設立好幾座發電廠,英格蘭一些發電廠開始營運發電,1890年代開始興建尼加拉瓜瀑布發電廠,控制發電廠的工程師置身於遠離大眾視野之外的新古典建築物中,像是電力神殿中的高等祭司。歷史學者亨利‧亞當斯:「這是一個新世紀,電力就是上帝。」1899年美國雜誌有一篇汽車廣告:「它和馬一樣好。」
    烏托邦主義乘著時代技術的火車,駛進民眾心裡,與剛形成的馬克斯社會主義哲學,引起廣大共鳴,因為他們將技術進步指向一個全然不同的未來社會。
    貝勒米清楚指出,這是針對人類下一階段的工業與社會發展提出的預言。
    「社會沒有窮人也沒有富人,沒有主人也沒有僕人,沒有杞人憂天的腦力勞動者,也沒有不用大腦的體力勞動者。在這個新社會中所有人都生活在平等的條件下各盡所能,所有人也都體會到傷害個人,也就是傷害全體。」
    即便同時代的威廉‧莫里斯對貝勒米所提出的絕對集權與機械化未來社會主義感到不安,透過《天外之音》一書,仍寄予希望「城鎮延伸到鄉村,兩者間密切影響,模糊了城鄉分野,二十世紀末的英格蘭變成沒有浪費與糟蹋任何東西的花園……」
    到了1980年代,除了社會醫療、國家工業、城鎮規畫等現代福利國家政策,其它如地景與這這兩位烏托邦主義的作者預測相去甚遠,城市不僅向上也往外擴張,科技進步並沒有實現個人工藝安身,而是朝向單一工作細分、企業大型化的資本主義。
    雖說如此,二十世紀交替第一代城市田園建築師與包浩斯,都肯定貝勒米與莫里斯的貢獻,前者者甚至將兩人的思想納入設計中。
    回到現在,這兩本烏托邦主義的著作的重要性在於提醒了我們,現在城市並非只有一個觀點,其次提供了展望未來與地景的新思想,而不只延伸現況。
    而身處向歷史尋找靈感的1890年代,規劃師與建築師迅速與熱烈擁抱這種思想,他們努力的將這些烏托邦變成真實產物。田園城市、德國工藝聯盟、未來主義、包浩斯、科比意的光輝城市、萊特的無限城市、鄰里單元,既使是法定市政計畫等,都堅定相信,未來可以一一解決當時存在的各種城市問題。
     

                                                                                                                                                                                                                                                   2018/02/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